近日,戈尔巴乔夫的去世引发了人们对三十多年前苏联解体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时期的回忆。很多人认为,戈尔巴乔夫是主动解体了苏联,但事实并非如此。戈尔巴乔夫的初衷是想挽救苏联,他的目标是让苏联在保持存在的同时云天华成,换一个新的面貌继续生存。然而,由于各种复杂因素的相互作用,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接下来,我们将详细回顾并分析这一历史事件的起因和过程。
(一)
1990年3月,戈尔巴乔夫在苏联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苏联总统,正式开始了对苏联进行大规模改革的进程。戈尔巴乔夫当时急于推进改革,然而他的最大失误在于没有建立起一支忠诚的改革团队。改革的道路异常艰难,但他没有稳定自己的支持基础,这使得改革在执行过程中难以抵御风浪,埋下了失败的隐患。
从此时开始,曾经支持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派逐渐与他疏远,叶利钦、谢瓦尔德纳泽、雅科夫列夫、雷日科夫等重要人物纷纷离开。他们有的因政治理念不合,有的因政治利益的变化,而另寻出路。戈尔巴乔夫未能稳住自己的阵营,渐渐陷入了孤立。为了填补空缺,他不得不提拔一些原本职务较低的官员,如亚纳耶夫、伊瓦什科和帕夫洛夫等人,然而这些人最终却以出乎意料的方式对戈尔巴乔夫构成了威胁。
叶利钦的崛起成为了戈尔巴乔夫的最大挑战。叶利钦曾是戈尔巴乔夫的重要支持者,但由于遭遇保守派的攻击,戈尔巴乔夫被迫将其罢免。叶利钦此后独立行动,依托自己在民众中的影响力,在俄罗斯联邦内推进自己的政治事业。1990年6月,叶利钦当选为俄罗斯联邦苏维埃主席,1991年6月,他更是当选为俄罗斯总统。这一变化对苏联中央政府构成了严重威胁,因为俄罗斯这个最大共和国在此时拥有了独立的政府机构,意味着苏联中央政府的权力正在被逐步削弱。
展开剩余79%戈尔巴乔夫未能坚决遏制俄罗斯政府的独立性,这无疑是他的一大失误。此时的苏联,已经无法避免一场政治风暴。戈尔巴乔夫决定尝试通过更改苏联的政治架构来挽回局面,提出了建立新联盟的构想。
1991年3月,苏联举行全民公投,大部分选民选择支持保留原联盟。然而,随后的磋商中,波罗的海三国、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摩尔多瓦拒绝加入新联盟。虽然这些国家的面积较小,戈尔巴乔夫认为即便失去它们,苏联仍能保持基本的生机。
戈尔巴乔夫和其他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商定形成一个新的联盟框架,名为“主权国家联盟”,联盟中的各共和国将拥有更大的自治权,同时依然保留中央政府。虽然这个新联盟仍然包含九个加盟共和国,但就如同戈尔巴乔夫预想的那样,它无法完全挽救苏联的局面。戈尔巴乔夫在签订协议后,心情愉快地前往克里米亚度假,等待新的联盟协议的正式签署。然而,命运却开了一个大玩笑,“八一九”事件的发生,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
(二)
8月19日云天华成,由副总统亚纳耶夫、总理帕夫洛夫、国防部长亚佐夫元帅、克格勃领导人克留奇科夫等人组成的“紧急状态委员会”宣布戈尔巴乔夫因病辞职,并接管国家政权。全球震惊,政治风暴再次掀起。
这个“紧急状态委员会”的成员阵容非常强大,几乎囊括了苏联所有的强力部门,表面上看似稳固。然而,实际上这个委员会的行动非常仓促,缺乏准备,最终没有能够有效控制局面。政变的最大失误在于,他们没有充分考虑如何应对叶利钦的挑战。虽然戈尔巴乔夫被软禁在克里米亚,但叶利钦的反抗给了政变者巨大的困扰。
叶利钦此时已是俄罗斯的总统,他完全独立于苏联中央政府。紧急状态委员会无法像控制戈尔巴乔夫那样直接控制叶利钦,只能寄希望于他能够配合。然而,叶利钦站出来反对政变,这使得局面变得难以收拾。
紧急状态委员会尽管掌握了苏联军警的武力,但实际上苏军内部意见分歧。许多高级指挥官并未支持政变,部分军队甚至站在了民众一方。此外,克格勃领导人克留奇科夫虽然积极参与,但其他成员并未提前知情。政变者的计划并没有得到军队和政府的全力支持,最终导致了“八一九”事件的失败。
8月22日,叶利钦趁机行动,逮捕了紧急状态委员会的成员,政变最终宣告失败。
(三)
“八一九”事件后,叶利钦的声望急剧上升,成为了全苏联乃至全球最瞩目的政治人物。此时,叶利钦已经在苏联范围内建立了强大的政治影响力。
8月23日,叶利钦邀请刚刚从克里米亚回来的戈尔巴乔夫发表演讲。当戈尔巴乔夫开始演讲时,叶利钦毫不客气地打断了他,要求他解释为何自己提拔的人发动了政变。戈尔巴乔夫愣住了,这一刻他似乎再也没有了以往的威严。
更令戈尔巴乔夫尴尬的是,叶利钦随即提出要求共同签署一份文件,取缔苏联共产党。戈尔巴乔夫虽然没有立即签署,但在现场的众人面前,他已经完全失去了面子。最终,戈尔巴乔夫只能宣布自己退出了苏共。接着,叶利钦采取果断措施,削弱了苏联中央政府的权力,逐步取代了苏联政府的职能。戈尔巴乔夫在克里姆林宫内成了一个形同虚设的总统。
叶利钦的这一系列举动,显然是为了迫使戈尔巴乔夫下台。然而,戈尔巴乔夫始终坚持不辞职,这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动机?
(四)
戈尔巴乔夫在权力的最后时刻,变得更加精明。他已经看透了叶利钦势力的弱点。虽然叶利钦眼下气吞万里,但其政权内部的不稳定因素和矛盾正在积累,必定会在未来暴露出来。
与此同时,戈尔巴乔夫也意识到,尽管叶利钦的权力已经显得不可撼动,但西方并不希望看到苏联解体,尤其是美国总统老布什对戈尔巴乔夫的支持非常坚定。老布什担心核武器控制权可能会因此失控。戈尔巴乔夫的坚持,也正是为了维护苏联的统一,维护自己的机会。
(五)
回顾苏联解体的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1991年秋冬,若是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其中一方愿意妥协,苏联的命运或许会完全不同。然而,政治家的决策往往受到利益的驱使,他们难以在关键时刻放下个人利益。在这一过程中,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的坚持最终导致了历史的不可逆转。
苏联解体,是一场偶然的政治博弈云天华成,也是一场个人利益和政治利益之间的较量,历史的荒诞性和捉弄性,在这段历史中得到了完美展现。
发布于:天津市牛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